欢迎访问小胖丁资讯网,新时代综合信息资讯门户!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综合资讯舒城装修隔音板厂家在哪里安徽舒城从大戏院

舒城装修隔音板厂家在哪里安徽舒城从大戏院

2024-11-25 未知 阅读:

作者:盛浚川、荚忠礼、郭兴权(口述)、王照午、苏旭东(撰稿)

建国前,舒城县城无戏曲演出定点,大凡来舒之大戏(京剧),入城设台于圣庙、城隍庙或观音寺等处广场。嗣后又有在大桑园(古楼西街后)和倪家花园(茶厂厂址)露天演出。抗战期间,曾利用金陵会馆空屋,设固定舞台作为戏院。小戏(庐剧或其他地方戏曲)不得入城,只可在城外的柳树园(码头街水巷口外滩)或东门外大滩搭台扯蓬演出。

舒城茶厂(摄影 | 束文杰)

1952年,舒城城关始建第一个大戏院,1958年又建龙舒剧场。

金陵会馆金陵会馆原是河北和金陵两个会馆,抗战时期(1937年以后)这两个会馆成了无人管理的难民、乞丐栖身之所。后来政府召会城关商民:改金陵会馆做文艺演出场所。于是就在金陵会馆的几间厅屋之内打桩、钉板、土坯围砌做成一个一间半屋的小舞台。有戏来舒便用,无戏馆空的“舒城大戏院”。

南京金斗会馆(摄影 | 高松)

金陵会馆改为戏院后,第一个到这里演出的是赵长明、赵朋保父子的九如京班。这个京剧班先后两次来演于金陵会馆。抗战胜利后(1945年)有张庭元带来的童龄京班和陈海波、陈玉楼父子的陈家京班,都是在这个会馆里给舒城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京剧(来源 | 今日头条)

1948年冬,金陵会馆失火,房屋尽毁。因此,1949年元月为庆祝舒城解放演出的舒邑全胜“乱弹”班和1950年为国庆周年请来的张家普庆京剧团都只能在大桑园和东门大滩露天张蓬演出。

舒城大戏院1950年,县政府召开各界人士代表大会。会间,县长杨震、副县长余梦平召集城关商界代表座谈,商讨筹建戏院事宜。代表们一致赞同:由商会领头集资民办的提议。当时推选商会会长何清泉,委员盛浚川、涂贤友、刘卓儒四人负责筹资和施工的全盘工作,并议定戏院建址在西大街李家祠堂旧址(祝谢巷旧县卫生院)。

西大街(摄影 | 向东视线)

会后筹建人员,奔走各家商号,登门征募。捐资多寡,听店家自愿。大商号多者捐米石余(每石合200市斤),小商号三、五、七斗不等(时市场交易多以米计),最后总筹大米一百五十余石。用这些大米易木易竹易草易工。于1951年冬开工,历时三月,一座土木结构的“舒城大戏院”建成。

舒城大戏院是个可容八百座的土地面,桩脚板面,分区连席座位的场厅;舞台为砖砌灰粉台壁,台面为2X2丈的木板榫口,附台和后台地平皆土。

民间土戏台(来源 | 资料图片)

1952年春节,普庆京剧团回舒城,在新大戏院作首场演出。新戏院开张“守旧”锦缎、桌椅新帔,给新年增添了新的气氛。

龙舒剧场龙舒剧场起建。随着“土改”的城乡经济发展,舒城大戏院渐不适应群众要求。1957年,县委决定在和平街(今龙舒路)起建新剧场。筹建工作由文教科长牛路负责,陈恕痕设计施工。定于1958年春节交付使用,偏逢雨雪之冬,浆土潮湿延日,唯烧炭增温,以求场厅地平、内壁速干。场厅内百盆炭火,数十人执扇助风驱湿,日夜不息,成效大增,即时交付使用。农历年二十九(除夕),县庐剧团从西大街的舒城大戏院搬进新建的龙舒剧场舞台上排练,农历正月初三,首场上演新戏《秦香莲》。

舒城县庐剧团入场券(来源 | 资料图片)

龙舒剧场更名。五十年代的龙舒剧场,在六安地区的县城,算得上是第一流剧场。它的舞台面积是10X10平方米,舞台两侧有灯光、道具、化妆、服装四室。附台虽然嫌窄,但足供三、四十人登场大剧之用;舞台空高十二米,有两侧和跨台天桥,使用方便;观众厅是天蓝色刨花预制顶棚,奶黄色水泥凹凸吸音壁,两侧四道“太平门”,两道便门;水泥地坪,分区安装一千零四十座位,活动靠背木椅,对号入坐。前厅(巡回厅)两侧设有服务窗口和接待室;正中,以两间厅面为两个对开推拉折叠空花铁闸场门;场面为两层瓦脊牌楼。在牌楼上层,以横跨两间楼面的宽面,以水泥浮雕凸制张恺帆副省长书写的“龙舒剧场”四个行草大字,识者见诸赞叹。

剧场小区(摄影 | 束文杰)

1966年,“文革”期间,张恺帆被关进“牛棚”受审,他的书法因其人而遭劫。各地凡有恺帆之书,尽皆铲除,“龙舒剧场”四个字当不例外。更何况这四个字之中还有一个代表封建帝王的“龙”字。因此,龙舒剧场其书体必除,其名必废。代之以鲁迅书体的“舒城剧场”的场名。

舒城剧场扩建。“大跃进”年代的建筑物,一般都是因抢进度而不合质量要求。当时建成的“龙舒剧场”虽然地坪脱灰,观众厅坡高不够和几年后舞台立柱倾斜,山墙见缝等先天不足之虐候。但在一个横跨三十多米的木材支架建筑,能使用二十余年未出事故,已属这一时期的建筑上品。

舒城剧场影戏票(来源 | 资料图片)

1980年4月,舒城县委书记张启政同县委领导,亲临剧场察看损变程度,为确保安全,紧急抢修,县委就地开会,决定拨款九万元,由剧团指导员负责重修。

舒城剧场重修,实属改建。撤舞台两侧的化妆、服装、灯光、道具四室扩大附台使用面积;另在原舞合后面扩建化妆、服装、道具三大室,上为二层楼房。三层设练功场,二层为排练厅;舞台改木柱为钢骨混凝土浇铸的支柱和楣坊,上有钢架跨台天桥两道,中有铁栏绕台通道。在附台的上层构建配楼,作剧团戏箱储藏库房。观众厅地面增坡高两米,天棚更刨花泥板为塑料吸音天花板,换木条穿花坐椅为胶板活动靠背观众坐席;“太平门”增设为两进套门;前厅加设隔音蔽光重门壁。改原剧场门面两层瓦脊板地牌楼为三层钢筋混凝土平楼,整个剧场内外换新。历时七个月,花费人民币十一万元。

舒城剧院(摄影 | 束文杰)

改建后的舒城剧场于1981年增设“松花江”牌电影放映座机两台,同年7月1日首映电影《天山红花》。

来源:舒城戏曲志(王照午、朱立斌、苏旭东编,舒城县方志馆收藏)作者:盛浚川、荚忠礼、郭兴权(口述)、王照午、苏旭东(撰稿)运营:束文杰编辑:束文杰制作:出外龙舒人融媒体工作室▼ 欢迎读者粉丝加入头条圈子「庐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话题交流和线上下活动等着你~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中国化工贸易杂志社

高铁速递杂志

河北农机期刊官网

通讯世界官网

© Copyright (c) 2023 小胖丁 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备案号:冀ICP备202300458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