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小胖丁资讯网,新时代综合信息资讯门户!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综合资讯栾姓起名女赵郡苏氏源流又添一佐证

栾姓起名女赵郡苏氏源流又添一佐证

2025-07-15 未知 阅读:

近期,在某媒体的一篇报道中获悉一条重要线索,在一碑刻院内发现一通残碑,图片显示碑额写有“槐阳苏氏先德”之碑,为元代至大年间所立。碑文残缺无法识认。笔者虽查阅相关史料,查证该碑为元代判官苏恒之碑,原立于元氏县城东南十二里付村村东苏氏墓地。

《元氏县志》人物传记载,苏恒,元氏县付村人。他是金代大中大夫、安武军节度使苏彝之曾孙。苏恒夙性颖悟,他刚出生时,当时社会著名的学士李冶(栾城人)曾亲自给他起名:名恒、字德常。苏恒任吉州永丰主簿。永丰形势控带溪洞,土人依负险阻,健讼乐斗,抗拒徭役。苏恒到任后约束严明,威震狡横,均征赋税,秋毫不贷,庭无留务,纲纪为之一新。当时有个姓夏的草寇很有势力,拥有众多喽啰,常常骚扰民众,大家对他又恨又怕。当时镇守吉州的万户苏宣武就和苏恒商量,打算彻底消灭掉夏某,苏恒深思道:“据我所知,夏某的部下大都是被逼的,如果都杀掉他们,将是两败俱伤。”于是,苏恒就单人匹马入贼寨,谕以祸福,感以德化,终于感化夏某,夏某率领全体向苏恒叩头流涕,束手降服。此举招集怀移者千四百余户,垦辟荒田,岁增税银千石有奇。后来,苏章任隆兴录事判官。因为有病没有赴任。后,苏章还乡已教书为生,优游社里。当时朝廷翰林杨朝顺匾曾为其斋名曰:诚馆阁。苏章去世后,因为其孙苏桢为大司农丞,被封授为奉议大夫。

《元氏县志》对苏恒碑只有聊聊几句记载:“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征东行中书省参知政事王思廉撰文并书,开府仪同三司、集贤大学士、赵国公王颙篆额。”仅有节录碑文中诗词一首。

赵郡之苏族蝉嫣,自栾来鄗已有年。

安武之光节赤然,俄而国步遭迍邅。

槐阳卜筑又一迁,稍微更炽祐自天。

诚斋有志解倒悬,永丰初仕政已传。

▢昌 ▢效 ▢更铨,▢ ▢乡曲陪诗仙。

翁媪八十五福全,芝兰玉树森阶前。

司农置身日月边,疏封雨露▢ ▢ ▢ 。

源深流长理不愆,后人俱勿忘乃先。

“赵郡之苏族蝉嫣,自栾来鄗已有年”。这两句诗文,充分证明了元氏苏恒家族是从栾城迁移过去的。要说起这些,还要总苏氏源流说起。

苏氏宗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从最早的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氏宗族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进入汉代,苏建开创武功派,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时期。

苏建,系苏秦苗裔,生卒年史无可考,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县境内)人。西汉将领。汉武帝时历任校尉、游击将军、右将军。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苏建以校尉随车骑将军卫青北击匈奴,收复黄河以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河套一带地区,以军功封平陵侯。西汉在这一区域设置朔方郡与五原郡,从关东迁徙10万人屯垦朔方,并筑朔方城。苏建主持筑造朔方城事宜,并擢任卫尉。五年(公元前124年)与六年(公元前123年),苏建先后以游击将军、右将军多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后苏秦曾出任代郡太守,死后葬于武功。苏秦有三个儿子,长子苏嘉,次子苏武,少子苏贤。长子苏嘉,官至奉车都尉。三子苏贤,官至骑都尉。次子苏武,官至中郎将,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 ,民族英雄。苏武爱国忠贞的节操不仅使其名著当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赞其"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据苏氏家谱记载,在西汉,以平陵候苏建为先祖的苏氏武功一派,经长期发展逐渐成为地方望族,人材辈出,后世散居世界各地的苏氏遂以武功为郡望。因此武功也被称为“世苏之地”。

苏建的六世孙,名叫苏纯。汉帝下昭,集结汉军北伐匈奴。苏纯奉命率师跟从奉车都尉出击北匈奴。苏纯率车骑部队英勇善战,一鼓作气把北匈奴打败,缴获战马数千匹,战车数千辙,并在长城以北建立了防御战线,保护边民的安全,保护北方边境安宁。由于出击北匈奴建功,汉帝加封他为陵乡侯。后又迁任为南阳太守。苏纯于治军、治政中都十分严厉,铁面无私,处事公道,一身正气,而又爱护部将,体恤士兵,有很高的声望。性格倔强恳直,掌握对人物的评论毁誉,士人和友人都很敬畏他,都说"见到苏纯公,怕他滔滔不绝的教诲和批评,如见不到他又很相念"。长安附近的人尊称其为"大人"。在当时,"大人"用于尊称父母叔伯等长辈,而非官员。

苏建的八世孙,也就是苏纯的孙子,名叫苏章。

苏章,字孺文。他自幼勤奋爱学,博览群书,通晓古典。七八岁时,文章就写得又快又好。十几岁就很有名气了。安帝时,他在武原县任太守,自恃才高,公正廉明,既不巴结权贵,又不欺压百姓。顺帝时,被调到冀州(治所在今柏乡高邑一带)任刺史,他执法如山,公正廉明,吏民百姓,无不称颂。

后来,苏章调任并州(今太原一带)任刺史,“以摧折权豪,忤旨,做免”。苏章就隐身乡里,不交当世,卒于家。据历代苏氏家谱记载“并州刺史章,功及于民,因家于赵郡栾城。”这一支苏姓就被称为赵郡苏氏。家在栾城,为何又叫赵郡苏氏呢?

早在东周时期,现在的邢台、石家庄一带,存在邢国、軧国等,一度在晋国管辖之下。当时,晋昭候封其叔叔姬成师于曲沃之地,让当时的贤哲姬宾辅佐他。此时的姬成师已经58岁了,但按照辈分,姬宾是成师的叔祖,晋昭候的曾祖。姬成师受封后,其后人成为曲沃桓候。姬宾受封后,就另立宗庙,以受封的栾地为为氏,世人称栾宾,栾姓有此而来。再后来,栾家出了一个更加彪炳史册的伟人,栾书。

栾书,姬姓,栾氏,名书,人们将其称为栾伯,谥号栾武子。栾书的父亲栾盾是晋国六卿之一,爷爷栾枝是晋文公时期的大臣。栾枝的父亲是栾成,栾成的父亲是栾宾。

公元前597年,栾书开始进入晋国朝堂的时候,担任了下军佐的职位,也是六卿之一。公元前589年,栾书从下军佐升任到下军将,参与了晋齐两国的鞍之战,且取得了胜利。公元前587年,栾书为正卿,位于众卿之首。执政十四年中,栾书救郑三次,伐郑六次,侵蔡一次,败秦一次,败楚、郑一次,同盟者三次,执诸侯之君者二次,鄢陵之战,几乎射杀楚君,麻隧之战,六军皆从。栾氏发展到鼎盛。这一年,栾书受封于其先祖的封地栾邑。因栾书位居上卿,栾邑之称得以传承。此乃栾城县县治的肇始。春秋时期的栾邑,也就是俗称的古栾城,范围包括现在栾城区大部以及赵县、高邑、元氏、石家庄市裕华区、高新区等部分区域。古栾城境内有一条南北古驿道,设有驿站,是南北交通要冲。春秋末期,栾氏开始没落,栾邑这个称呼也开始式微。发展到秦汉时期,西汉在此设置关县、东汉始置栾城。现代的赵县,古称平棘、赵州、赵郡。栾城曾一度归属赵郡,赵郡栾城就成为这一带的代名词。

因为当时冀州刺史的治所就在常山郡的鄗,即今高邑柏乡一带,这里就是古栾城的一部分,苏章对栾城的风土人情十分欣赏,遂在告老返乡后将家安在了栾城。于是,这一支苏姓世世代代就在栾城繁衍生息,逐渐壮大起来。成为赵郡苏氏。

到了唐代时期,苏家出了一位大善人,名叫苏昶,他的儿子名叫苏荣,官至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参军。父子二人饱读诗书,又心慈善良,深的周围各村乡邻的敬重。苏荣的儿子更了不得,他就是苏味道,苏味道少年中举,后三度官居武则天时期宰相之职。苏味道后因事被贬至四川眉州,二儿子苏份留在眉州,到了宋代这一支苏氏又出了赫赫有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所以苏辙在其兄苏轼的碑文写到: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上文提到的苏恒起源于赵郡苏氏,从栾城迁徙到高邑元氏一带,应该是和“三苏”是同宗同脉的。至于具体代系辈分,还需要其他史料来确定。

网站用户体验的标准,如何从用户角度做好优化呢

中外食品工业官网

怎样提升用户体验度

如何提高网站排名

© Copyright (c) 2023 小胖丁 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备案号:冀ICP备202300458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