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小胖丁资讯网,新时代综合信息资讯门户!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综合资讯灵山卫起名天涯海角渔鸣嘴

灵山卫起名天涯海角渔鸣嘴

2025-07-15 未知 阅读:

有人称渔鸣嘴为青岛的天涯海角,实际上这里的确有美丽的风景,也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平台。临黄海波澜,赏“灵岛浮翠”,览大珠秀丽,看小珠雄伟,观“鱼嘴雪浪”,都可以使人心旷神怡,顿生诗人情怀。

(临黄海波澜)

《人人都说家乡好》

鱼鸣嘴村,位于薛家岛街道最西南端,东依温山,西临唐岛湾口,南濒黄海,与现胶南积米崖港隔海相望。北距顾家岛村0.5公里,距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8.5公里。村庄三面环海,一面傍山。地势东高西低,村域面积约1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185户,610口人;居民有薛、相、翟等姓,薛姓占多数,多为汉族。

据《胶西薛氏房谱》记载,清朝康熈四年(公元1665年),薛姓二世祖薛明远的后裔兄弟二人从原薛家岛村迁来。

本村东依温山,西有平坦的荷包地(地形似古代荷包),南、北各有避风挡浪的泊船湾,北、东各有通往岛外的大道。当年,薛姓先民认为这里“大乱不乱,大旱不旱,大欠不欠”,是一方宝地。据本村《薛氏家谱》记载,早年本村“村周野梅遍地”。故先人们称村名为野梅嘴。

(看小珠雄伟)

鱼鸣嘴,位于村西南部、唐岛湾南部海口东侧,为一向南伸入海中0.5公里的岬角。古时此地多产野梅,又称野梅嘴。

据《增修胶志・卷五》载,本村附近海中“有石突出水面,长二丈余,为鱼鸣石”。鱼鸣石即现在的老龙石。在渔汛期间,此石附近常有鲸鱼出没,并发出“哞、哞”的声音。后来,人们据此将村名改称鱼鸣嘴,沿用至今。

《薛姓建村》

薛姓先人迁来后,逐渐繁衍了两个支股,路北为长支,路南为二支。据老人说,清朝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薛姓二支股有人娶了一改嫁女,其带来一个不满周岁的乳儿。在修纂族谱时,令族长很头痛。按当时旧规,此子不能入谱。族长认为,此子“放谱于理不合”,但“弃之于情不忍”。经协商,人们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将其另立一个支股,起名叫薛圣随。

(赏灵岛浮翠)

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相姓一家由诸城相州迁来,住在村东头,后迁居山前,但仍属本村管辖。清朝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翟迁武由现胶南灵山卫北街村投亲本村,其后人现居村东北角。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薛闻福(即薛玉銮、薛玉从之父)由现黄岛街道十字路园村迁来。1998年以来,有丁、周、宫、陈等姓人陆续迁入,

本村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公里,附近浅海滩涂面积达600多亩,以盛产海参、鲍鱼而闻名。

相传,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连年大旱,粮食颗粒不收。在这困难时期,鱼鸣嘴前海中却出现了大量的青鱼和鱼籽,人们靠捕获这些青鱼和鱼籽度过了灾年。

(老龙石)

《因地制宜,自力更生》

1973年,村里购置了潜水机动渔船,出海开展捕捞作业,为村集体增加了经济收入。1989年以来,人们开始养殖扇贝、海参、鲍鱼,开展网箱养鱼。这里出产的鲍鱼、真鲷质量优良,已注册了商标。

目前,本村已建海参、鲍鱼养殖池20多座,笼养饱鱼2000多笼,网箱养鱼40多箱。每年的海上养殖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5%以上。

村内有三条山沟,顺山势呈南北走向,属季节性水沟。1958年,在这些山沟里修建了四座水库。1974年、1975年,在村东、西洼底各挖了一座大口井。其中,庄东大口井经过几次扩建,井长40米,宽18米,深7米。自此、全村彻底解决了用水问题。1983年,又将水牛石水库改建成自来水扬水站。2000年冬,在修筑环岛路时东门石沟水库被填平。

(渔鸣嘴鸟瞰)

本村很重视发展教育。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村里就设立了私塾。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成立了民办公助学堂,本村设有一、二年级。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顾家岛或董家河学校上学。解放前,学校停办。解放初期,本村未办学校,学生要到顾家岛等外村学校上学。1959年,村里恢复了办学。1964年,办起了工读班,人们半日读书,半日劳动。1967年,办起了民办小学。1990年,薛家岛南岛七个村在施沟村设立了小学。1998年,村里开办了幼儿园。

村民薛淑田,1928年生,1946年加入解放军,1953年在朝鲜战场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77年,村里开办了机械加工厂,后购置了20多台设备,制作相关机件。1978年,全村用上了电。1980年,又开办了电镀厂。

早年,人们住的是“草披屋”。1978年,村里开始进行旧村改造,按照统一规划建起了新砖瓦房。到1988年,全村基本完成了规划建设。全村人均居住面积由解放前的4.8平方米增至现在的30平方米。

鱼鸣嘴度假村,位于村东南部,占地43.4亩,于1995年开始规划建设。按照设计建有别墅40栋,并配有观海台、音乐喷泉、球场等设施,绿化面积达60%。2001年建成的薛家岛旅游环岛路由村后通过。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384万元,人均纯收入7344元。

《龙王庙和娘娘庙》

清朝时,人们在村西南角一土台上合建了龙王庙和娘娘庙。该庙占地约0.2亩,分东西两个殿,西殿为龙王庙,东殿为娘娘庙。

西殿高大宽阔,内供龙王爷、土地爷、劈雳将军、闪光娘娘等泥塑神像。东殿建在高一层的土台上,与西殿只隔一条小道。大门楼子外有一道影壁。

以前,每逢大年初一、正月十三龙王爷生日等节日,人们都会到庙里祭拜。1945年,殿内神像被毁。1966年,庙宇被拆。

《陈姑井》

亦称龙王泉子井,位于村西北龙坡崖海边,距陈姑庙约500米。

传说,早年,在一个明月皎洁的深夜,陈姑与几个侍女一起来此游玩。当她们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时,跟随而来的狗在周围欢跑。陈姑随即用手一指,命狗坐在一旁。以后,在狗坐过的地方出现了一股清泉,即龙王泉子。

民国初年,人们在这里砌了一口水井,俗称陈姑井。井口有四块石板,其中一块上刻有“青岛水产组合”字样。涨潮时,海水即使将井淹没,也不会倒灌进井里。

陈姑井水质纯净甘甜,远近闻名。附近村民和过往的船民常来此取水。过去,凡来过积米崖港(亦称龙口港,现属胶南市)的船民,特别是南方的船民,大多知道这口井。

美术文献官网

中国文房四宝杂志社

网页制作注意事项及网页制作常见问题分别是什么

星河影视

© Copyright (c) 2023 小胖丁 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备案号:冀ICP备202300458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