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确立“潮汕围厝”这个概念,是因为一直以来,人们讨论潮汕传统民居,或以“潮汕民居”,或以“潮汕老厝”名之,都没有“切中要害”——勾勒出它的特色,流于不着边际的泛泛之谈。和北京的以“四合院”反映其屋型、客家地区以“围龙屋”反映其屋型……相形见绌。作为研究潮汕厝宅已久,多少有点体会的我,觉得为其“正名”已很必要,借之也对纠正“后生仔做名”的潮汕文化现象,做一个“示范”。
从某个角度而言,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组合,大抵都以“围”为基本形态(北京四合院的“合”也围的意思),但有叫法和内部构局、建筑材料与工艺等的不同,所以分成了各个体系。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以生土为构筑材料的客家围屋,是很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一类,潮汕围厝从各个方面看比之客家围屋更具文化含量,但因为种种原因,至今只局限于“关门斗喜”,而跻不进“著名”民居的行列,当然令人遗憾。而要急起直追,我以为当务之急是“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要得地位便难。
过去谈到潮汕传统民居,人们都津津乐道于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拖车、百鸟朝凰、五间过等叫法,而忽视了这些“叫法”都是传统民居的格局、结构,而非厝型(组群)总称。这好比客家围屋,其实也细分各种格局、结构,但从本质而言,却只需用“围屋”表示。
潮汕围厝与客家围屋,有某些相同但更多不同。不同者有建筑历史、建筑材料、建筑组合、建筑装饰、建筑功能和建筑形象等,是两个民系各自的代表性建筑。而“围屋”与“围厝”的叫法,正是区分其民系与地理环境的标志。
把住宅称为“屋”,是客家人从其河南祖籍带来的习惯叫法。先秦著作《列子》已提到“王屋山”(在今河南境内),即王屋所在的山,以“屋”为名的聚落,至清乾隆时代,仍大量存在于潮梅交界的半山客地区。乾隆版《揭阳县志》卷一《都图》中带“屋”字的聚落,如“老屋场”、“杨屋楼”、“官屋埔”等,都在今揭西客区范围内;而称“厝”者,则几乎无一例外在平原潮语地区,像乾隆时期的渔湖都、桃山都,就已存量很大,诸如胡厝、张厝、姚厝、邱厝、方厝等等,不一而足。更多的还是加了“尾缀”围字的。以渔湖都来看,就有许厝围、萧厝围等。除了带姓的“厝”与“围”并列之外,还有一些在意义词之后带“围”字的,像“凤安围”、“东安围”、“新安围”等。
“厝围”是典型。这是指某姓居住的房屋围落(组群)。从建筑特点分析,则其写法当为“围厝”(厝型)。当我们从建筑的角度来审视这些厝型时,就应以后者为名,即“围厝”。围厝是潮汕最普遍的传统厝型,他处与此不同,所以称为“潮汕围厝”。
把民居建筑组群称为“厝”,是闽南乃至闽文化的一部分,潮汕围厝所带的文化色彩,正因此而有特殊的风采:与客家邻近而有别客家;属岭南文化体系而有别岭南文化体系。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7、6、3
作 者: 彭妙艳
#记录我的2023#装修都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需要耗时耗力,相信经历过装修的业主都深有体会,装修真的是太
我家的新房装修造价9万,客厅装修堪称完美,我和家人都非常喜欢,有兴趣的就来看一看我家的客厅的装修效果吧
9月20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兴泉铁路宁都站站房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比原定节点工期提前10天,成为全
在新房限价的大环境下各种装修包、升级包层出不穷购房者并不认可这样的行为但毫无办法购房者和开发商的矛盾
#秋日生活打卡季#改造老房,都是因为空间需求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房屋面积不大,但是只要用心改造后
起初这个160㎡的房子,在大多数人看来徒有面积而已,入户有消防通道,出了玄关后还要经过一条窄长的走廊,光
© Copyright (c) 2023 小胖丁 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